当NBA球星穿上国家队战袍:那些鲜为人知的"双重身份"
在刚刚结束的男篮世界杯小组赛中,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了球迷热议——某支球队的归化球员被曝出疑似"双重注册",同时出现在NBA和发展联盟的球员名单中。这不禁让人想起2019年世界杯期间,波多黎各队后卫以"NBA边缘球员"身份参赛,赛后却被发现其NBA合同存在猫腻。
"国际篮联的资格审查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,"某球队经理私下透露,"有些球员的简历就像被PS过的照片。"
▍真假难辨的"NBA经历"
记者调查发现,近三届世界杯共有17名球员在简历中标注"NBA经历",但实际仅有9人真正打过常规赛。最夸张的是某非洲球员号称"2018年NBA落选秀",实则只是参加过一支球队的非公开试训。
- 2014年:5名"NBA球员"实际为发展联盟成员
- 2019年:3人夸大夏季联赛经历
- 2023年:曝出2例伪造选秀资料
▍利益链条背后的推手
某欧洲经纪人向本报透露:"有些小国篮协明知球员简历有水分,但为了商业赞助和门票销售,选择睁只眼闭只眼。"这种现象在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尤为明显,曾有球队给球员P图制作"虚拟NBA定妆照"。
典型案例:
2022年欧洲区预选赛,立陶宛某球员自称"与NBA球队达成双向合同",后被证实仅是收到过一封未签约的意向邮件。该球员所在俱乐部却因此获得某运动品牌200万欧元的赞助。
▍国际篮联启动"打假"行动
据悉,国际篮联已成立特别审查小组,将采用区块链技术验证球员履历。新任竞赛部主任马库斯·约翰逊表示:"从下届世界杯开始,所有声称有NBA经历的球员必须提供官方出具的出场时间证明。"
这场关于"NBA真假球员"的争议,折射出篮球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规范的灰色地带。当商业利益与竞技体育的纯粹性产生碰撞,或许真该问问:我们到底想看的是球星的头衔,还是篮球最本真的模样?